惡性腫瘤的介入治療
一、惡性腫瘤的血管性介入治療:
惡性腫瘤的血管性介入治療包括腫瘤動脈栓塞術和化療栓塞術。選擇性動脈灌注化療雖是治療實質性惡性腫瘤的重要方法,但是仍存在著灌注藥物從給藥器官快速代謝、排泄及不能顯著降低全身正常組織細胞毒副作用等特點。70年代開始采用選擇性動脈栓塞術栓塞腫瘤供血動脈,即采用血管栓塞劑,如明膠海綿、不銹鋼圈、自體血凝塊等暫時或永久地阻斷腫瘤供血動脈,使瘤體體積縮小,利于手術切除和減少術中出血。對不能手術的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并用動脈灌注療法,可起到較好的姑息治療效果,緩解病人的疼痛和出血癥狀,延長生存時間。但是,這些栓塞方法一般栓塞在較大的動脈及分支,短時間內易形成側支循環使腫瘤組織恢復供血,治療效果仍欠滿意。近10幾年來,許多學者在新的藥物劑型,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研究,將抗癌藥物和栓塞劑有機結合在一起注入靶動脈,既栓塞腫瘤組織末梢分支,阻斷血供,又可緩慢釋放化療藥物起到局部化療作用,并且可顯著降低體循環的藥物濃度,減少全身化療毒性,稱之為化療栓塞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化療栓塞術的理論基礎是將栓塞所致的腫瘤缺血作用和化療藥物的抗腫瘤作用相結合,達到殺死腫瘤組織的目的。其協同作用的主要優越性是提高局部藥物濃度和延長局部藥物作用時間,同時降低全身藥物濃度,減少毒副作用。
惡性腫瘤化療栓塞術存在一定的副反應和并發癥:惡性腫瘤化療栓塞術的副反應和并發癥有二大方面:一是一般介入技術所致并發癥和化療藥物的副反應;二是栓塞術所致并發癥,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①栓塞后綜合征:可發生于大多數腫瘤栓塞術后,原因通常認為是器官缺血、水腫和腫瘤組織壞死。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發熱、疼痛和麻痹性腸淤血等。發熱通常不超過38攝氏度,嚴重者可有高熱,1周內可逐漸恢復正常,對有高熱持續不退應注意有無感染發生。疼痛在注射栓塞劑當時即可發生,嚴重時不得不中止栓塞。處理措施包括給予鎮痛、止吐藥物,吸氧等對癥處理。為防止感染可于術前、術后使用廣譜抗生素。
②誤栓和異位栓塞:導管不能超選擇插管、栓塞劑選擇不當、注射造影劑壓力過高等原因可以造成栓塞劑反流,誤栓其他器官。栓塞的靶動脈與其他器官有側支循環可造成異位栓塞。如腦、肺梗死,皮膚、膽囊、腸道、神經和肢體等部位缺血壞死。預防和處理措施有:a.栓塞前進行詳細地血管造影,觀察有無其他正常臟器側支血管或動靜脈瘺,如有應盡量進一步超選擇插管至靶動脈,或采用較大近端栓塞劑堵塞側支血管或動靜脈瘺。B.選擇合適的栓塞劑和栓塞技術。C.如果發生誤栓或異位栓塞,應立即給予擴張血管、抗凝血、激素等藥物,以減少組織梗死的范圍和程度。
③感染和膿腫形成:較少見,原因多為栓塞后腫瘤組織壞死液化,加上手術器械、導管和栓塞劑消毒不嚴或未嚴格無菌操作。預防措施是嚴格按無菌術操作,栓塞劑必要時高壓滅菌處理,術前和術后使用廣譜抗生素預防等。一旦膿腫形成,應采用經皮穿刺引流術治療。
2.惡性腫瘤非血管性介入治療:
經皮非經血管介入診療是在醫學影象設備如X射線、CT、B超、MRI的導引下,利用各種器械,通過血管以外的途徑,如經人體生理腔道的自然開口或直接穿臟器,對許多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技術。近年來隨著設備和器械的進步,臨床應用范圍愈來愈廣泛,技術也日益完善。經皮非經血管介入技術對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具有安全、有效、并發癥少等優點。目前,國內許多大、中型醫院都相繼開展了此項技術,并在某些方面已接近國際水平。腫瘤非血管介入診療技術主要包括經皮穿刺活檢技術和經皮穿刺造影技術,前者已應用到全身各部位腫瘤性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后者主要應用與膽道系統和泌尿系統梗阻的診斷。
非血管介入治療技術的應用則涉及全身各個系統。如消化系統的食管、胃十二指腸、結腸、膽道惡性狹窄球囊導管擴張并支架置入術,胃造瘺術,肝癌B超、CT導引下藥物直接注射療法;呼吸系統肺癌直接穿刺注藥或直流電療法,氣管支氣管惡性狹窄的金屬內支架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腔內灌注療法;泌尿系統經皮腎造瘺和支架引流術治療輸尿管惡性梗阻,膀胱癌腔內灌注療法;中樞神經系統顱咽管瘤抽吸、交感神經阻斷術;MRI導引下經皮激光切除深部惡性腫瘤等。
正確選擇引導設備和技術是介入治療的關鍵,無論經皮活檢術,還是經皮內外引流和支架置放術,均需方便和準確無誤的引導才能保證手術的成功。經皮非經血管技術的導引方法有透視、B超、CT、MRI。導引方法的選擇原則取決于病變的部位、治療目的和采用的介入技術,術前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