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址:聯系地址聯系地址聯系地址
電 話:020-123456789
網址:m.xackers.net
郵 箱:admin@aa.com
【中華收藏網訊】10月23日,故宮光展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聯合舉辦的博物“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在故宮齋宮開幕。展出展品共計112件,院佛精選自故宮博物館、示藏術源止觀美術館以及一些私人收藏的傳佛藏資藏品。展品分別來自于古代西北印度、教藝中印度、流收東北印度、故宮光展尼泊爾、博物中國西藏地區,院佛展品的示藏術源時代跨度從6世紀到15世紀,展示了藏傳佛教藝術的傳佛藏資源流及其豐富的藝術風貌。
展廳
公元7世紀以來,教藝印度佛教進入中國的流收青藏高原。在隨后的故宮光展一千多年中,佛教在這片雪域曲折發展,形成了獨特的佛教分支,被稱之為“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及其藝術是中國佛教的重要分支,在以青藏高原為核心地區的廣大區域內流傳,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由于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文化背景的差異,兩種佛教無論是在教義、圖像和藝術風格上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藏傳佛教是屬于喜馬拉雅文化的一部分,與南亞次大陸、中亞和西亞文化有很深的淵源,因此,了解藏傳佛教也要回到這種多元文化語境中。對于藏傳佛教藝術的形成產生過深遠且持久的影響主要有兩條路線,分別位于喜馬拉雅山的兩個重要的通道:一條是古代西北印度,有來自于西北印度的藝術中心犍陀羅、斯瓦特、喀什米爾的藝術影響進入藏西的拉達克、阿里等地區,創造了獨特的藏西風格;一條是東北印度,通過喜馬拉雅山的裂隙,將西藏中部與東北印度與尼泊爾兩個重要的藝術中心相連,這是藏中藝術風格形成的基礎。
整個展覽根據上述西藏藝術風格的兩個主要區塊,即藏西藝術與藏中藝術,分為兩個單元:第一單元:從西北印度到西藏西部。西北印度是古代南亞次大陸北部的絲路通衢,也是多文化碰撞的舞臺,這一地區的佛教藝術融合了來自古希臘、西亞、中亞及印度的元素,影響直達中國西藏西部地區,形成了藏西的藝術風格。第二單元展出從印度、尼泊爾到西藏中部的佛教造像。西藏中部藝術風格在形成過程中先后受到來自于東北印度、尼泊爾藝術的強烈影響,尤其是尼泊爾藝術影響持久而深入,留下了眾多的藝術作品。無論藏西還是藏中藝術風格都是在汲取外來藝術風格的基礎上,結合西藏本土的元素,各自形成獨特的藝術面貌。
如這尊釋迦牟尼佛立像,身著厚重的通肩袈裟,衣褶厚重如曹衣出水,線條流暢柔韌且富有織物的質感。面部具備犍陀羅佛造像面部的典型特征。這種圖像類型的銅制釋迦牟尼佛立像通常被稱作授記印釋迦像,通常被認為興起于貴霜王朝(55-425年)的佛教造像藝術,而在犍陀羅后期造像藝術遺存中頗為常見,像身大多配有身光和頭光,裝飾有緊密排列的長桃形加三點樣式的光鬘,跣足下亦配以方形基座。另外,犍陀羅造像大多以石、泥等為主要材質,用青銅造像相對來說較為少見。
上圖為公元8到9世紀的思惟蓮花手觀音。觀音頭梳高大發髻,頂飾寶珠,發髻前端坐一結禪定印的化佛。項有肉痕,上身赤裸,有項飾,瓔珞斜披垂于腿部,腰肢扭轉,肩飾一枝蓮莖。下身著裙,右腿盤起,左腿舒展足踏蓮莖。
上圖為10世紀的毗盧佛。毗盧佛鼻梁修長,眉眼細長,面龐寬厚。頭戴典型的波羅王朝晚期特點的高且尖銳的三葉冠,左側的冠葉殘斷。兩邊耳上各戴花朵。這種裝飾形式從西北印度、西藏西部直到東北印度、西藏中部均十分流行。腰部的系裙帶以一道陰線表示出來,是波羅藝術繼承笈多造像特點的結果。雙腿光滑,不見裙褶,下擺處厚衣紋以銀線錯嵌。坐墊很厚,四邊嵌次寶石及珍珠。這尊造像是一組五方佛銅造像中的一尊,是目前所見到的波羅藝術中最精美的作品之一。
9世紀的一尊毗盧佛,為黃銅錯銀
展覽也展出多尊金剛祖師像。如上圖這尊,刻畫一位年長的比丘形象,其發際后褪,嘴角現出皺紋,面容威嚴肅穆,呈甚深禪定之相。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禪定印,金剛跏趺坐于雙層蓮臺之上。身著交領式坎肩,外披大氅。整像于多處采用貴金屬錯嵌工藝,祖師眼部錯銀,嘴唇及指甲錯紅銅,大氅以銀質聯珠滾邊;底座上的立柱、花卉等紋樣亦用白銀及紅銅進行嵌飾。此尊造像扁寬的蓮瓣及下方折角式須彌座可追溯至東北印度藝術傳統。由于此像未見銘文題記,使得確定其具體身份變得十分困難,我們只能據藝術風格與圖像學特征推測其應為帕竹噶舉一系的某位祖師。
上圖為卓彌·釋迦益西像,為13世紀的作品。卓彌·釋迦益希是藏傳佛教“后弘期”初期的重要人物,藏區教授道果法的第一人。早年求學于印度,回藏后筑寺講經,門徒遍布各地,創立了講授父續、母續等密法的教規。
上圖為有題記的能勝三界金剛
金剛亥母
上圖的釋迦牟尼佛像,神態沉靜慈祥,面部的鎏金基本脫落,顯露出光滑細膩的銅質,表現出光滑飽滿的肌膚。右手施觸地印,帶環形手鐲,左手施禪定印,著袒右肩袈裟,袈裟質地極為輕薄,邊緣處用細勁的條棱表現袈裟如紗般的厚度。該像具備尼泊爾10——11世紀的造像特征。與同時期尼泊爾造像相比,此尊尺寸堪稱碩大,十分罕見,目前國內外藏品中尚未見到有任何可與之相比肩的作品。
聲明:
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核實后立即刪除。